基于质量提升扩大有效供给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7-06-13 14:11 浏览次数: 字号:[ ]

  基于质量提升扩大有效供给的思考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这表明,“扩大有效供给”不仅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内生需求,更是实现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方式。
  针对这一热点时政话题,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和理解有效供给,厘清有效供给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基于质量的角度对扩大有效供给作出深入思考。
  一、有效供给是“多位一体”的供给
  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是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供给。“有效”有三重含义,首先是“有效果”,也即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其次是“有效率”,即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高,能以最低的边际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生产量,使总成本降低,进而降低商品或者服务的销售价格,从而将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控制在人们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再者是“有效益”,也即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刺激需求的产生,拉动消费总量的增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只有当供给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以上三者的统一,才算是有效供给。
  总体来看,有效供给是“质量和需求”相协调的供给,有效供给必须先“有效果”,也即“有质量”。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有质量”意味着产品或者服务的固有特性与需求达到了契合。
  国务院要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表明扩大有效供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事实上,扩大有效供给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在扩大有效供给的过程中,发展要素和市场资源会根据市场导向自动流入创新能力强、市场反应敏锐、经营管理水平高、衔接度好的现代产业部门和企业,使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优化。优化配置过的资源可以为创新加速,促使新产业、新企业和新就业岗位的出现,从而形成发展新动能,最终使结构性调整实质到位。总的来说,扩大有效供给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扩大有效供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扩大有效供给是适应需求转换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国民收入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已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更高端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需求,“绿色、时尚、个性化、智能化”等成为需求的新特征。我国企业习惯提供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功能、低选择性”产品和服务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在钢铁、陶瓷、水泥、玻璃等产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却严重供应不足,比如智能马桶盖等,消费需求发生了严重的“外溢”现象,我国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海淘等购物方式来满足需求。国外商品开始大肆进入我国,在某些领域甚至占据主导地位。
  从上可知,我国原有的供需总量平衡正在被打破,市场同时出现了“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局面。这种局面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很不利。扩大有效供给,正是着眼于需求变化和国内外供给水平的差距,通过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压缩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形成我国产品和服务的新竞争优势,以求在新供需平衡体系的形成中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扩大有效供给是加快生产力资源配置优化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的国家。前期粗放型的发展已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已是时代的必然抉择。集约型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资源配置最优化,能够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回报,即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扩大有效供给,着眼点之一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以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以成本下降驱动价格下降,从而带动消费能力提升。整体看,扩大有效供给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朝最优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扩大有效供给是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需要。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上涨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低成本产业的兴起,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增速放缓。只有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才会形成新的增长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有效供给,目的是提供更多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提升人们的购买积极性,使其转化为消费行为,并推动出口规模等扩大,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收益。在此基础上,我国将有更多资金去推动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加强,经济发展稳步向前。
  三、以质量提升扩大有效供给
  前面已经论述,有效供给必须先有质量。以质量提升来扩大有效供给,是新常态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选择。
  以质量提升丰富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质量提升的过程,就是消费者满意度提升的过程。要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提高,必须通过创新,开发更多品质更高、种类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产品,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要加大对消费端的信息收集整理,形成分类化的消费导向目录。企业根据目录加强产品的适用性调整,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满足人们新的、更高端的需求,并进一步刺激人们释放消费欲望,使需求层次不断向高处迈进,进而扩大需求的总量,并将供需平衡拉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以质量提升加速生产效率的提升。质量提升不仅使终端产品的市场符合度上升,而且也是生产体系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方法革新,使得整个生产体系衔接程度提高,效率增强。因而可以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市场。从而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使得更多原来购买能力不足的人群可以买得起相关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供给与需求更大程度的匹配,将供需平衡的区间扩大到更大范围。
  以质量提升打造我国产品和服务的新比较优势。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产品和服务处在“中不溜”的尴尬期,向上和向下的竞争优势都不明显。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形成业界口碑,最终树立产品和服务的品牌,给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质量信号,帮助其“用脚投票”,在无形中加速市场的分化,进一步压缩无效供给或者低效供给的生存空间,给有效供给更大的空间,从而促进“优胜劣汰”,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转载: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来源:质检总局质检发展研究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