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质量变革 建设质量强省
发布日期: 2017-12-01 10:11 浏览次数: 字号:[ ]

  江苏省质监局局长 刘大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这是新时代质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时代质量要求,需要运用系统化思维,加快质量发展理念、治理方式、监管模式、评价体系、政策体系、推进机制等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奠定质量基础。
  加快质量发展理念变革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推进质量变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刻领会其中的质量内涵,创新质量发展理念,树立新时代质量发展观。
  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质量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体现的是发展的领域和范围,“不充分”体现的是发展的层级和效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把质量这一核心概念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民参与的质量观。全面覆盖,就是要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并涵盖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质量,着重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全程管理,就是要把质量贯穿于制造、销售、服务乃至于整个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推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民参与,就是要在质量治理中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为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造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质量强省。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质量第一”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质量发展理念,也是经济新常态下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升级,推动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竞争力的观念。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从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来看,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和产业的质量竞争力,从而构建国家竞争优势,这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需要不断改善质量供给、提升质量水平,在质量上转型升级,在标准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市场长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增强质量竞争优势,增强综合国力。
  加快质量治理方式变革
  质量具有市场属性、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推进质量变革需要市场、社会和政府各方参与,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突出企业质量主体作用。截至201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万家、占全国比重近13%,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但从质量上看,我省整体质量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种、品质、品牌与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还不多。需要加快质量强企建设,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进质量技术创新,完善品牌培育和管理体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
  强化政府宏观质量管理职能。供给质量不高是影响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短板,需要政府切实履行质量持续发展、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质量治理能力。履行质量持续发展职能,需要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等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履行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切实加强消费品、特种设备等监管,坚决守住质量安全生产底线。履行质量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质量教育、质量文化、质量技术等公共服务,促进区域质量全面发展。
  发挥社会质量监督与促进作用。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看重质量品牌,突出优质优价。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和行业自律自强活动,面向广大企业推广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既要坚决曝光企业重大质量违法行为,更要讲好江苏质量品牌故事,宣传优质产品、标杆企业,营造良好质量氛围。
  加快质量监管模式变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质量发展的新期待,不断创新质量监管模式,提升质量监管效能。
  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转变。随着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企业自律不断增强,原有的质量审批管理制度和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创业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最大限度减少影响企业获证的不必要环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我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已全面推开“先证后核”改革,发证时间由原来至少40天缩短到最快20分钟。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扩大质量监督覆盖面,提高质量监督后处理工作有效性。针对影响产业发展、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执法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群众利益。
  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按照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深入基层、贴近企业,发挥质监部门的技术优势,打好“技术牌”,念好“服务经”,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手段,努力提供高水平的质量公共服务,增强区域和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深入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帮助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工作,促进“江苏标准”走向国际,提高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泰检易”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质量技术资源。开展质量技术服务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控制能力。
  从一般号召向精准提升转变。近年来,我省整体质量水平虽然有了一定提升,但部分产品、产业质量仍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求。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聚焦主要行业、重点领域和质量短板,在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纺织家纺、电梯产业等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重点产业质量提升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发扬钉钉子精神,动员各方力量,切实破除制约质量提升的瓶颈,坚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质量获得感”。
  加快质量评价体系变革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市场主体推进质量发展的能动性。
  完善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发展贡献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推动发布全省及各设区市质量发展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差异和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完善质量品牌评价体系。优化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核心的质量品牌评价体系,评选省长质量奖和江苏名牌,通过发挥品牌企业、标杆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江苏质量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名牌培育、名牌管理、名牌评价方法研究,探索制定符合江苏实际、与国内外接轨的名牌建设地方标准体系。参照国家标准,以品牌货币价值评价为主要内容,开展品牌价值测算,提升江苏品牌水平。
  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加大质量信息归集和公开力度,建立“互联网+”质量信息数据库,推动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提升质监服务和监管效率。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修订完善江苏省质量信用评价地方标准,定期发布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完善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加快质量政策体系变革
  质量变革,政策是保障。积极适应经济社会阶段性转换的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质量强省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加快质量制度建设。推进《江苏省质量促进条例》制定,修订实施《江苏省标准监督管理办法》《江苏省计量校准监督管理办法》,健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法规体系。修订完善《江苏省省长质量奖管理办法》《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规范》《江苏名牌管理办法》《江苏省质量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首席质量官制度、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等,有力有序有效地促进质量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推动设立质量提升、质量强省、质量基础建设专项基金,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和质量治理。完善激励政策,加大对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的奖励力度,宣传标杆企业,弘扬质量先进。推动将质量、服务、安全等要求贯彻到政府采购全过程,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
  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推动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质量理论研究,建设一批江苏质量智库、质量研究院。加强省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合作,试点建设质量教育学科,培养一批质量管理专家和质量学科带头人。鼓励职业院校建立定向式、订单式质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基础好、能力强的质量技术骨干,培育众多“大国工匠”。
  加快质量推进机制变革
  质量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为培育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省提供重要保障。
  强化质量发展统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质量发展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统筹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省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基础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质量发展委员会,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增强组织协调能力。
  强化质量战略推进。研究编制质量强省战略纲要,明确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持续推进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建设,走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质量工作考核。推动建立党委质量督察工作机制,确保质量工作落实到位、质量问题整治到位;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回访、跟踪问效,督促整改考核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引导各级政府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及时总结各地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及时复制推广,促进质量发展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自中国质量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